本义之外,“盱”还有其他用法:
(1)仰望;观。《方言》卷二:“盱,雙也。”周祖谟校勘记:“‘雙也’原作‘隻也。’……案:戴改‘隻’为‘雙’,是也……洪頣煊《读书丛录·卷九·方言》‘雙也’一条云:‘雙疑矆字之伪。’《说文》:‘矆,大视也。’”《龙龛手鉴·目部》:“盱,仰目也。”《汉书·王莽传》:“盱眙厉色,振扬武怒。”颜师古注引孟康曰:“眉上曰衡,举眉扬目也。”扬眉举目,露出严厉的神色,振奋发扬刚猛的气势。
(2)方言。黑瞳仁。《方言》卷二:“ 黸(lú)瞳之子……燕、代、朝、鲜、洌水之间曰盱。”这其实就是许慎所说的朝鲜人语。
(黑色的瞳仁)
(3)扩大。我们之前说过,汉字里,凡是有“于”部的,都与“大”相关,比如“芋”是大叶实根;吁,是大声惊叹,大声呼吁;宇,是广大屋宇,宇宙也有广大之义。盱也一样,《汉书·谷永传》:“又广盱营表,发人冢墓,断截骸骨,暴扬尸柩。”又扩大营表,掘开人家的坟墓,截断骸骨,暴露尸首灵柩。
(4)忧愁。《尔雅·释诂上》:“盱,忧也。”《诗·小雅·都人士》:“我不见兮,云何盱矣?”郑玄笺:“盱,病也。”不见往日的景象,心情怎能不忧愁。
(5)草名。《尔雅·释草》:“盱,虺床。”郭璞注:“蛇床也。一曰马床。”蛇床,伞形科 、蛇床属,一年生草本植物。
(蛇床)
此外,盱还是姓氏。《万姓统谱·虞韵》:“盱,从目,从于,音于。一云从目,从干,音幹。当更考之。汉盱烈,豫章人,事许逊得仙,元康中上升。见《集仙传》。”
盱的小篆写法如图:
(盱的小篆写法)
2、瞏。读音有两个:
(一) qióng。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《说文解字》标注的读音,给出的解释是:“瞏,目惊视也。从目,袁声。《诗》曰:‘独行瞏瞏。’”形声字。本义是目惊视。
(目惊视)
郭沫若《金文丛考·释共》:“余谓瞏即玉環之初文,象衣之当胸处有環也。从目,示人首所在之处。”如果依此说,则“瞏”就是会意字,会意方法是 目、袁两字叠加。表示独行 无所依,彷徨惊视是胸前之瞏(环)的样子。说简单点,就是表示一个人正睁大眼睛注视他胸前的圆环。看一下字形演变:
(瞏的字形演变)
《素问·诊要经终论》:“少阳终者,耳聋,百节皆纵,目瞏绝系。”王冰注:“瞏,谓直视如惊貌。”少阳经脉衰绝的时候,病人耳聋,遍体骨节松懈,两目直视如惊。
本义之外,瞏字还有其他用法:
(1)忧愁。《正字通·目部》:“瞏,忧也。《周颂》:‘瞏瞏在疚。’今《诗》作嬛字。”现在的《诗经·周颂·闵予小子》写作:“嬛嬛在疚。”孤独无援忧心忡忡。
(2)孤独无依貌。这就是许慎所说的“ 《诗》曰:‘独行瞏瞏。’”今本的《诗·唐风·杕杜》作“睘”(注意二者的字形区别),毛传:“睘睘,无所依也。”《正字通·目部》:“瞏,无所依也。”这其实在字义上同于“茕”,字义就是孤独。《诗·唐风·杕杜》:“独行睘睘。岂无他人?”意即独自流浪多悲辛。难道路上没别人。
(孤独的流浪人)
(二) huán。读音出自《集韵》。同“還”。复返。《集韵·仙韵》:“還,复返也。亦作睘(瞏)。”
瞏的小篆写法如图:
(瞏的小篆写法)
(【说文解字】之645,部分图片源自网络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