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2
平流雾
雾家族的老二叫平流雾,它是暖湿的空气流动到较冷的地面(或水面) 上,逐渐冷却降温而形成的雾。与老大辐射雾不同的是, 平流雾一天之中任何时候都可能出现,但是必须借助适当的风向和风速才能形成。若风一直持续,它就会长久不散,所以有时海上生成的平流雾可以持续好几天。虽说只排行老二,但平流雾的“体形”比“大哥”辐射雾大多了— 它的范围在数百千米以上,而且强度也比辐射雾大得多。
03
蒸发雾
雾家族的老三叫蒸发雾,它的“体形”瘦弱。从产生过程来看,它与“二哥”平流雾有些相似,都是空气平行流动形成的,不过, 它是冷空气流动到温暖水面上形成的。当气温与水温相差很大时,水面蒸发的水汽经过冷却凝结,便形成了雾。蒸发雾的范围很小,强度也弱,常常发生在深秋季节寒冷早晨的湖面或河面上。
04
上坡雾
老四叫上坡雾。顾名思义,这种雾一般出现在山区, 是潮湿空气沿着山坡上升产生的雾。上坡雾大多在山下或山腰便开始形成,和平流雾一样,它的“体形”很大,经常会覆盖较广的范围。当它滞留在山谷间时,常常会形成美不胜收的云海。
除了以上介绍的四位成员,雾家族还有锋面雾、谷雾、冰雾、烟雾等。
大雾频繁出现的地方
弄清了雾的成因和种类,接下来,咱们一起去寻找雾最多的地方。唐朝时,文学家韩愈在一篇名为《与韦中立论师道书》的文章中这样写道:“蜀中山高雾重,见日时少,每至日出,由群犬疑而吠之也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,四川山高雾多,能见到太阳的时间很少,当太阳好不容易出来后,狗不知道那是什么,于是集体狂叫起来,这也正是“蜀犬吠日”这个成语的由来。
四川盆地之所以频繁出现大雾,首先,因为春、秋、冬季节,北方冷空气南下入侵四川后,无法向四周扩散出去,所以滞留在盆地上空,形成了一层冷空气膜。在这层冷空气膜上面1000 到1500米处,经常会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: 随着高度增加,气温不但不会下降,反而会增加,这一层空气也被称为逆温层。它就像一个大锅盖罩在四川盆地上空,使得低层的水汽很难散发出去,为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。其次,冬天时,四川盆地近地层经常无风或风力很小,有利于雾的形成。再加上这里江河纵横,水汽充沛,因此,特殊的地形使得四川盆地大雾频发。
我国雾日最多的地方是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的峨眉山,山上金顶的年平均雾日达到322天,最多的年份达到338天,差不多每天都有雾出现。而同样位于四川盆地内的重庆市也是雾很多。一年365 天,重庆的雾日平均有103天,最多时高达206天,因此, 重庆被称为“中国雾都”。
从雾中巧妙取水
大雾出现,会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,产生不好的影响。 但在沙漠地区出现的雾,却给许多动植物带来了生机。
纳米布沙漠位于非洲西南角,濒临大海,但极度干旱。奇怪的是,那里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荒凉:在一些高大的沙丘上竟然长着繁茂的灌 木,而且大象、鸵鸟、斑马、犀牛、狮子、鬣狗、 胡狼等动物长期定居于此。
原来,纳米布沙漠虽然降雨极其稀少,但海洋上的气流十分潮湿。夜晚,寒冷的气流沿着海岸向北缓缓流动,饱和的湿空气一旦遇冷,水汽就会凝结形成雾。因此,那里经常大雾弥漫,平均每10天左右,就会有一场大雾。这些大雾携带的水分有时比雨水还要多。长期生长在干旱环境中的植物,早已学会了如何从雾中吸取水分。它们伸展开宽宽的叶子,让雾气凝结出来的水珠附着在叶片上,当水珠足够多时,就会缓缓流向根部。在沙漠里生活的动物,也知道从雾中获取生命之水。如沙漠里的一种甲虫, 它要喝水时,就会在清晨爬上沙丘,背风站定,跷起后腿,把头低下,这样,雾气就会在它身上凝结,最后化为水珠滴到嘴里。
同样,智利的阿塔卡玛沙漠也是干旱至极,特 殊的地理位置,使得寒流经常在那里形成大雾。当地的植物为了生存,都学会了利用叶片从雾中捕捉水分的技巧。 当地居民受此启发,设计了一种专门用来收集雾水的捕雾网。人们把又细又密的网垂直挂在野外,并在网的下端安装一个管道,水管的另一端直接连接到水桶。清晨,打开水桶一看,只见清清亮亮的水源源不断地从水管中流出,注入水桶中......遇上大雾天, 一个村庄的捕雾网每天可“捕捉”到1万升的“自来水”, 村民们不但饮用有余,还能淋浴洗澡呢。
科学小剧场
小朋友们,看完这篇文章后,你知道大雾的秘密了吗?把你的答案通过“写留言”告诉我们吧~
点赞最高的5名小朋友将获得我们送出的两本《我们爱科学》杂志哦~
编 辑 | 徐 瑞(江苏护理职业学院站)魏金宇
校 对 | 王丛丛
校 审 | 雷智颖 牛晓乐
值班编委 | 张巧云 连李生
供 稿 | 《我们爱科学》杂志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