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雪球App,作者: AI李子,(https://xueqiu.com/7946831154/317235335)
Q:11月份以来,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AI眼镜产品发布,以及对于明年正式发售的销量预判是怎样的?
A:11月份以来,海外和国内众多大厂如百度等都在发布自家的智能眼镜或AI眼镜产品。其中,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,美卡与依视路集团的投资事件带动了整个AI智能眼镜板块行情的升温。具体到明年正式发售的销量预判,我们预计2024年全球AI智能眼镜销量约为300万部,主要由小米、苹果、三星等大厂的新一代产品引领市场,而像real meter这样月备货量在15万部左右的产品也将对整体出货量有所贡献。
Q:对于2025年全球AI智能眼镜的销量预期是多少?对于2026年全球AI智能眼镜的销量预期如何?
A:我们预计2025年全球AI智能眼镜的出货量可能在500万到1000万部之间。原因在于meta在北美以外地区的销售策略以及新产品的发布时间点,加上小米、华为、三星等厂商的第二代产品开始出货,但苹果在2025年并不计划发布新产品。因此,整体出货量相比2024年将有所增长。在2026年,我们持乐观态度,预计随着meta全球销售的启动,以及小米、华为、三星第二代产品的加入和苹果第一代产品的市场引爆,整个产业有望实现1500万部以上的出货量。
Q:如何从自上而下的角度分析并计算AI智能眼镜的中期渗透率和出货量?
A:基于当前市场情况,2023年全球框架眼镜总出货量约为15.6亿副,考虑到国内外用户的消费习惯差异,墨镜与近视眼镜的销量各有特点。我们通过分析眼镜产品价格敏感性和佩戴特性,推测AI智能眼镜可能首先渗透至价格较低、佩戴时长短、重量较轻的墨镜市场,然后逐步向高端近视眼镜市场扩展。综合考虑这些因素,我们判断中期AI智能眼镜的出货量可能达到3亿副甚至4亿副的规模。
Q:刚才你提到了观测行业的关键要素,能否分享一下在TW耳机行情演绎中主要关注的五大要素是什么?对应的量的情况是怎样的?
A:当然,这五大要素主要包括:1) 重磅厂商发布的重磅产品的数量,至少需要三家厂商参与才能形成整个产业链的趋势;2) 市场关注度的提高;3) AI智能眼镜和其他耳机之间的市场格局分析,尤其是白牌TWS耳机在连接功能上的定位;4) 出货量的增长;5) 渗透率的提升。例如,TWS耳机在2019年初渗透率达到5.7%,出货量达到六千多万部。
Q:对于AI智能眼镜,它的性能特点和成本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?
A:AI智能眼镜通过与手机连接,利用摄像头功能,解决了传统眼镜在性能、便携性和成本上的问题。它的便携性较好,重量可控,续航时间较长,并且成本较低,使得它成为更可预期的可穿戴式设备,类似于TWS耳机的发展方向。
Q:在AI智能眼镜的发展中,为什么难以由三四线品牌或白牌实现较大市场份额?
A:目前,AI智能眼镜需要通过手机APP收集和存储用户数据,这要求其具备一定的存储和记忆功能,以及情感交互能力,这些特性对于小品牌和白牌来说较难实现,可能集中度会集中在手机大厂或大模型公司手中。
Q:出货量和渗透率对消费电子产品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?
A:对于消费电子产品,如手机,当渗透率达到一定临界点时,会引发软硬件正循环的指数型爆发。同样,TWS耳机在出货量和渗透率方面也展现出类似的爆发性增长,一旦突破5%的渗透率门槛,将带动千万级甚至全球范围内的热潮。
Q:AI智能眼镜的渗透率对产业链公司业绩弹性的影响如何?
A:相较于TWS耳机,AI智能眼镜的单副报名成本更高,对产业链公司如组装环节的业绩弹性影响更大。以某公司为例,若拿到500万年出货量,可能带来超过50%的业绩弹性增长,甚至对市值有较大增量贡献。
Q:在配镜环节中,如果考虑全球眼镜出货量中近视眼镜的占比以及20%的渗透率,这个环节的市值空间大概会受到怎样的影响?
A:如果从全球15.6亿副眼镜出货量中,按照7亿多副近视眼镜来计算,20%的渗透率意味着大约有1亿多副近视眼镜。在配镜环节,一副眼镜和镜片大概200块钱,若给予30倍市盈率(PE),则对市值增量的影响是500万户,对应30到60亿元;若以5000万户计算,则市值增量可达300到600亿元。
Q:对于该板块的出货量预测是怎样的?
A:我们预计这个板块的出货量有望在2026年突破千万级别,如果乐观一些,可能在2025年下半年,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就能看到这一趋势。到2024年4月份前后,我们需要从主题投资转向主线思维,根据当时的出货量数据,结合远期量来判断各公司的市场份额,并给予合适的估值。
Q:AI眼镜目前处于什么发展阶段,以及未来的发展重点是什么?
A:明年将是AI眼镜的重要发展阶段,至少会有三家重磅厂商(如Meta、Oculus等)发布并正式发售具有代表性的产品。此外,市场关注度将持续上升,预计到2026年出货量可能突破千万。在产品发布、行业催化剂以及投资并购等行业规划等方面,明年4月份之前更多是预热阶段;而4月份之后,随着众多品牌如小米、华为以及Meta等正式产品的发售,行业将进入主线环节。
Q:AI眼镜各产业链环节中,哪些环节受益更直接且价值量更大?
A:在AI智能眼镜产业链中,不同环节的价值贡献有所不同。例如,在不带显示的AI眼镜中,高通提供的AR专用SOC占据较高价值量,而依视路集团则在光学设计和品牌营销方面占据核心地位,与雷朋等品牌合作。对于带显示的AI智能眼镜,微显示芯片如GBD以及光学元件如光波导技术是关键成本构成部分。同时,组装和SOC是两个最大的公约数,在近视眼镜和AI智能眼镜中均占据重要地位。
Q:在当下时间点,对于AI眼镜的核心环节,能否进一步区分一下,特别是在组装和SOC方面,它们在成本占比和竞争格局上的聚焦程度如何?
A:当下阶段,市场可能更看重估值的弹性,业绩弹性相对较弱。其中,SOC基本上涵盖了各种交集的核心环节,且格局和盈利能力较强。至于品牌方面,预计可能要到明年下半年左右,受益程度会更为直接。
Q:目前带显示和不带显示的AI眼镜,在克重、成本以及续航时间等方面的现状如何?
A:不带显示的AI眼镜重量通常在40克左右,而带显示的则在50克左右。带显示的设备因为叠加了显示和光学部件,成本相较于不带显示的高出约1000元左右,导致终端售价也更高。续航时间方面,不带显示的续航一般在4-5小时,而带显示的可能只有2-3小时。
Q:预计未来几年内,AI智能眼镜在成本、续航和便携性方面会有怎样的改善?
A:预计三年左右的时间,随着供应链降本和技术进步,能看到千元级、重量在35克以内的AI智能眼镜。短期来看,明年上半年价格大幅下滑的可能性不大。
Q:从制作难度角度看,带显示和不带显示的AI眼镜有何差异?
A:带显示环节主要难点在于mico LED和数字光波导技术,尤其是全彩显示的成本高昂,目前多采用单绿光显示。端测AI芯片也是综合智能眼镜的一大难点,尤其是高通AR one芯片的定制版本,其他厂商需要通过外挂ISP芯片来实现类似功能,且该芯片目前暂无国产对标产品。
Q:AR one芯片的情况及其对厂商发布产品的影响是什么?
A:AR one芯片有特供版,由Meta独家使用,该特供版的工期将持续到明年1月份。因此,许多厂商虽然在今年发布了相关产品,但实际发售要等到明年,因为要等待AR one芯片的供应。
Q:请问恒玄科技的SOC方案大概多少钱?
A:恒玄科技的SOC方案在短期内的终端售价大约在150元人民币左右,对标AR one的三分之一左右。从中长期角度看,会进一步降低成本,以降低整个产业链的终端售价,让更多消费者能接触到该产品。
Q:苹果在AR眼镜项目的进展如何?是否停止了该项目?
A:苹果在AR眼镜领域有两个并行项目,一个是AI智能眼镜,另一个是MR和AR为主的设备。AI智能眼镜依赖手机,而MR和AR设备则是独立的计算通信单元,类似一个可穿戴式电脑或移动终端设备。关于AR项目,虽然有消息称苹果在11月立项阿特拉斯项目推进AI智能眼镜发展,但MR和AR项目仍在进行中,并预计在27年或28年左右发布相关产品,目前并未停止。
Q:带显示的AR眼镜在不同光学方案和显示方案中的区别是什么?
A:AR眼镜目前存在不同的光学和显示方案,其中全彩mico LED结合衍射光波导技术是终局方案,尤其是以玻璃为基材的衍射光波导技术。对于AI智能眼镜,其价值量占比主要由主控芯片、mac RVD以及颜色光波导等组件构成。然而,市面上很多宣称是AR的产品实际上只是实现类似HUD的抬头显示效果,而非真正的空间计算或3D立体显示。从商业化落地角度看,AR眼镜短期内难以实现大规模商业化,因为MR形式不带透视效果也面临挑战。
Q:水晶光电在眼镜中的货值大概有多少?
A:水晶光电在AI智能眼镜或AR眼镜中的价值量占比根据不同类型有所差异。对于AI智能眼镜,光波导芯片的价值约为五六百元人民币;而在AR眼镜中,若考虑5000元成本的产品,玻璃衍射光波导占成本的比例大约在15%至25%之间。
Q:目前各厂商光波导主要技术路线是衍射光波导还是BB方案?
A:目前全球范围内,大部分厂商采用衍射光波导技术,而非传统的BB方案。尽管全息光波导有实际商业应用,但受限于显示成本上升、重量增加、续航缩减等问题,用户体验并不理想。目前AR眼镜市场仍处于小众市场阶段,销量有限,大部分消费者对于日常使用的眼镜的需求是轻量化、价格适中、外形美观和智能化程度高,而非过分强调显示效果。
Q:在AI眼镜组装环节中,哪些公司更具优势?
A:目前,在AI眼镜组装环节中,戈尔处于较好的格局站位,获得了包括Meta、小米、三星和字节跳动等大厂的部分订单,尤其在meta第三代产品中有较大幅度的市场份额。此外,立讯精密绑定苹果和x real等公司,华星则与华为合作,四小龙阵营中的国内企业如嘉禾智能、UK(信息)和立讯精密也是值得关注的参与者。
Q:在AI智能眼镜领域,国光和天健股份分别扮演什么角色?
A:国光可能在AI智能眼镜中做模组和结构件,而天健股份则是一家组装公司,目前虽无明确订单,但已从AR转向AI智能眼镜领域,并且引入了小米的硬件负责人关总来推动这一业务。天健预计明年出货十几万副AI眼镜,营收目标为1亿元。
Q:对于增加摄像头及录像功能对AI智能眼镜的影响是什么?
A:AI智能眼镜增加优质摄像头后,会牵涉到音频、蓝牙、wifi连接等多个方面的问题,尤其是摄像头模组虽然不贵,但对整个芯片、软硬件要求较高,可能导致售价难以低于1000块钱。
Q:国内是否有单独处理优质摄像头模组能力的公司?
A:目前国内没有单独处理优质摄像头模组的公司,因为大多数国内公司缺少集成ISP的能力,主要集中在音频处理上。恒玄科技的2900芯片配合ISP可能可以对标部分产品,但大部分SOC公司如全志、瑞芯微、乐新等更多是做耳机、手表等IOT产品,不具备图像和视频处理能力,这是行业需要攻克的核心点。
Q:未来一年更看好大牌还是白牌相关股票的上涨?
A:在当前阶段,未来一年大牌和白牌的相关股票都可以从主题交易的角度看到机会,因为短期内AI进程对AI眼镜的影响因素不高,但从长期来看,大牌和小品牌都有其逻辑和生存空间。
Q:医道信息作为ODM与国光、嘉禾智能和天线有何不同?
A:医道信息同时从事产品代工(包括为国光、嘉禾智能和天线代工)以及自有品牌业务。而国光、嘉禾智能和天健股份在AI智能眼镜领域主要是代工模式,业务形式有所不同。
$恒玄科技(SH688608)$ $水晶光电(SZ002273)$ $国光电器(SZ002045)$