钹,又称铜钹,铜盘。铜钹在北魏民间已很流行,并很早就在梵乐中使用。这两个圆铜片,中心鼓起成半球形,正中有孔,可以穿布条来持握,两片相击发出声音。到了明清之际,钹成为戏曲中常见的伴奏乐器。
花鼓
花鼓源起于安徽凤阳,是中间粗、两端稍细的筒状腰鼓。清代中期流行于全国各地并形成不同表演形式,多出现于北方的高跷和秧歌的舞队中。
箫
箫,又名洞箫。箫跟笛子都是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,距今已有八千多年历史。单管的箫在古代多称“笛”,到了唐之后才把竖着吹的称为“箫”。
云锣
云锣最早出现于唐代,元代开始大为流行,常用于民间音乐、地方戏曲和寺庙音乐中。传统云锣多由十面小锣组成,因最上方的一面小锣不常用,故民间又称“九音锣”。它的音色清澈、圆润、余音持久,但声音比较小。它在大型乐队中的角色跟西方的三角铁类似,音量虽然不大,但点缀作用明显。
号头
号头是长号之一种,俗称“嗳嘟”,流行于广东潮州、汕头地区,用于潮剧、汉剧、西秦戏(流行于粤东、闽南一带)伴奏。其作为特色效果乐器,多用于开场锣鼓、大将出征、战阵或刑场等场面,可渲染烘托气氛。号头用黄铜制作,由可以活动伸缩的三节铜管套接而成,底端的喇叭口向上弯曲,全长112厘米。
扬琴
扬琴,又称洋琴,是一种击弦乐器,与钢琴同宗。明朝末期由波斯传入,可以独奏、合奏或为琴书、说唱和戏曲伴奏,表现力极为丰富,在民间器乐合奏和民族乐队中在常充当“钢琴伴奏”的角色,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主要乐器。
唢呐
公元三世纪,唢呐由波斯、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。它表现力极为丰富,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婚、丧、嫁、娶、礼、乐、典、祭等仪式伴奏,还可以模仿飞禽和昆虫的鸣叫。在许多影视作品里唢呐往往伴随着扭秧歌出现,非常接地气。
达卜(手鼓)
达卜,又称手鼓、沙鼓,是维吾尔族的打击乐器。这件乐器在四世纪至六世纪间已有,常用于歌舞伴奏。手鼓以木作圆框,一面蒙羊皮制成,框内四周有许多小铁环,演奏时,两手执鼓边,左右手的手指交替击鼓面。击鼓心时发“咚”声,用于重拍;击鼓边时发“打哒”声,用于轻拍。或摇动鼓身,振动铁环发“沙沙”之声。
木鱼
木鱼原为佛教“梵吹”(宗教歌曲)的伴奏乐器。小型木鱼只在佛教法事“绕莲”时应用。中型木鱼则常用于轻快活泼的乐曲中,清代以来流行于民间。有时可独奏简短的乐句,或用来模仿马蹄声的音响效果。木鱼如今是广东地区曲艺“木鱼歌”的击节乐器。
京胡
京胡,又称胡琴,从北方胡人传过来的琴。胡琴声音抑扬顿挫、连续自如,能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,特别用其演奏出的滑音,几乎就是语言声腔的再现,在京剧中经常使用。胡琴原本只有两根弦,四根弦的胡琴是上世纪60年代才出现的新品种。
笙
笙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,《尚书》、《诗经》已有相关记载,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,可称为世界上现存大多数簧片乐器的鼻祖。早期的笙为竹制,后来改为铜制。现在民间使用的笙有13簧、14簧、15簧、17簧等多种,但以14簧、17簧最为流行。
小叫
小叫又名狗叫。形体为一面小铜锣,锣面直径9厘米,用锣板敲击。其音响热烈、活泼,令人有跳跃感,常与响盏合用。
堂鼓
堂鼓又叫同鼓、战鼓,清代则叫它杖鼓。 鼓框是木头作的,两面蒙上皮革。 演奏时,将鼓放在木架上,用木头做的双槌敲击。
花盆鼓
花盆鼓是小堂鼓的一种,因鼓面大鼓底小,形状如花盆而命名。以鼓棒槌击发声,声音比堂鼓柔和,常用于京剧旦角唱反二黄的伴奏上。
书板
书板由二或三块板组成,用紫檀、红木、花梨木或其它硬质木料制作。无固定音高,发音短促,声音坚实响亮,穿透力强常用于鼓书伴奏。由表演者自打自唱,左手执板碰击发音,右手执鼓箭,敲击书鼓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